鋼鐵調控18年產量增加了8倍
發布時間:2013-08-04 12:11:59 更新時間: 2022年2月9日點擊:105
下經濟又要調控了。不是降速度,叫調結構,因爲有些產業的產能嚴重過剩了。比如鋼鐵,突破了8億噸,不得了,嚴重積壓。據說今年上半年噸鋼利潤只有0.43元,兩噸加起來賺的錢不夠買一根冰棍。發改委說,不能再這麼幹下去了。在下身處窮鄉僻壤,孤陋寡聞,每聞經濟調控就犯嘀咕:調啥呢?不是說搞市場經濟麼,讓市場去調好了。我們搞了幾十年計劃經濟,官爺們很興奮,用粗大的指頭今天調這個明天調那個,結果怎麼樣?調得老百姓沒飯喫。歷史的經驗已經充分證明,市場這只無形的手,比我們官爺們有力的雙手更善於調節經濟。官爺們要是沒事就好好爲社會服務,在創造公平正義和諧優美的環境上下點功夫,不要去操這個心了。看那些經濟發達的國家,政府也忙,但不是忙於今天調這個明天調那個,它基本是忙物業管理部門的事,當好企業和民衆的守夜人。至於經濟怎麼搞,由老百姓做主,讓市場去調節。
就比如鋼鐵業,都股份化了,或者私有化了,你管它作甚?價格漲了,自然有人去搞鋼格柵板業;價格跌了,自然有人退出鋼鐵業,都是自動自發的。這一進一退雖然有損失,但自己的錢自己心痛,從全社會看總在能夠承受的範圍。
有人說,我們是搞有特色的市場經濟,還不能完全脫手讓市場去調節。言之有理。我國經濟的特色之一,就是政府這只手還是非常有力,而且無處不在。
從理論上說,政府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,應當比完全的市場調節要有優勢。因爲加入人的意志可以減少市場盲目性所帶來的損失。還比如鋼格柵板業,發現各地都在大辦鋼鐵,未來幾年的產能肯定過剩,發出預警不要再上鋼鐵項目,制定政策嚴禁再審批鋼鐵廠,應當可以未雨綢繆,避免危機。
問題是,理論只是理論,實踐又是另一回事。自從改革開放以來,幾乎年年說調控,效果如何呢?1996年我國鋼鐵產量突破一億噸,位居世界第一。那個時候就說要調控。當時銀行接到命令,不得給新上的鋼鐵項目貸款,決不能。17年之後,如今鋼鐵產量突破8億噸了,據說全世界一半的鋼鐵是從我們這裏的煙囪裏冒出來的。這17年間,不斷地調控,對銀行來說鋼鐵水泥一直在限制貸款的名彔上。可就這麼着擋不住滾滾鋼水從一億到8億,可以說是邊調控邊突飛猛進。這說明什麼?說明調控是盲目的。一億噸的時候就說多了,期間一直不松口,如今8億噸還說多,這種說法靠譜麼?令人懷疑。還說明調控是無效的。由一億到8億,都是在調控的政策下發展起來的,這調控不是笑話麼?
明明一個無效的政策,爲什麼還要年年唱呢?這裏面有學問。
在下前幾天開車去鄉下,走的是國道。如今的國道陷阱多,盡管一路小心翼翼,還是怕中槍,第二天就上網查違規。果然躺着中槍了。後來查實,在一個轉彎處超速,NND, 60公裏的車速超了50公裏的限速!
50公裏限速,正是我們許多政府部門喜歡幹的事情。一些政府部門熱衷於對經濟的調節調整調控,其奧祕也在於此!
原理很簡單啦,下一道調控的命令,就是不準幹了,特殊情況要批準。國人很聰明,越是不準幹的行業,就越是有利可圖。你想呀,限制了供給,價格自然會抬起來。於是,就削尖腦袋去攻關,讓自己成爲特殊情況。也於是,有關部門的香火就更爲旺盛,日子就更爲滋潤。
我們不能懷疑中央政策的嚴肅性。但好的政策執行起來常常走樣,也是重要特色。許多政府部門各種從緊從嚴的經濟政策,客觀上給各級權力部門權力尋租提供了便利,結果也就使得一些初衷善良的政策成了笑柄。
基於我國這個突出的特色,在經濟上還是完全放手的好。完全的市場經濟有利於反腐,也有利於經濟的健康發展。